以杨六郎为首的杨家将雕像矗立于雁门关,展现杨家将忠勇精神,以少胜多、壮烈殉国,传承家国情怀。
从山西代县古城出发,沿着蜿蜒的盘山公路向西北而行,车轮碾过带着黄土气息的路面,两侧的山峦逐渐由平缓转为陡峭。行至半山腰时,一尊身披盔甲、手握长枪的巨型雕塑撞入眼帘——那是杨六郎的雕像。只见他身躯挺拔如松,目光锐利如鹰,仿佛仍在凝视着北方的疆土,守护着身后的家国,未近雁门关,群山中英气已扑面而来。
继续驱车上行,“雁门关”的城楼进入视野。踏入景区,最先迎接游人的并非古老的关隘建筑,而是一片错落有致的杨家将雕塑群。这片雕塑群以杨令公为核心,向两侧延伸开去,佘太君身披战甲、手持令旗,虽为女子却透着不输男儿的刚毅;杨六郎腰挎宝剑、眉头微蹙,似在思索御敌之策;每一尊雕像的衣袂褶皱、铠甲纹路都刻画得细致入微,仿佛下一秒便会迈步向前,奔赴战场。
驻足雕塑前,指尖轻触冰凉的石材,耳畔仿佛能听到千年前的金戈铁马之声。史料记载,杨业驻守雁门关七年,凭借对地形的熟悉和灵活的战术,多次以少胜多,大败辽兵,“杨无敌”的名号在辽军中闻之胆寒。公元980年,辽军十万铁骑南下,黑云压城般逼近雁门关,当时城中守军不足千人,众将士皆面露惧色。杨业却毫无惧意,他亲自挑选数百名精锐骑兵,避开辽军主力,从后山小路迂回到敌军背后,趁辽军不备发起突袭。一时间,喊杀声震天,宋军将士如神兵天降,辽军阵脚大乱,最终杨业不仅击溃辽军,还擒获了敌军首领,这场以少胜多的战役,也成为雁门关历史上最耀眼的一页。
六年之后,杨业再次领兵与辽军在雁门关附近激战,却因援军迟迟未到陷入重围。他率部拼杀至最后一刻,身中数箭仍不肯投降,最终力竭被俘。面对辽军的威逼利诱,杨业始终坚守气节,绝食三日,最终壮烈殉国。而他的儿子杨延昭,继承了父亲的忠勇,镇守边防二十余年,辽人敬畏他的威名,甚至认为他是北斗七星中的第六颗星转世,专门克制辽国,故称之为“杨六郎”。在雁门关的制高点上,杨六郎的雕像独自矗立,他望着父亲曾战斗过的土地,将杨家将的精神继续传承下去。
如今,当游人沿着石阶登上雁门关的城楼,俯瞰脚下连绵的群山与蜿蜒的古道,再回头望向那片雕塑群时,心中总会涌起别样的感动。那些冰冷的石头,因承载了杨家将的忠勇与赤诚,变得有了温度;那座古老的关隘,因见证了无数保家卫国的故事,变得更加厚重。一尊尊雕塑,不仅是对历史的纪念,更是“精忠报国”精神的传承。正是因为有无数如杨家将这般的英雄,中华民族才能在一次次危难中挺过,将文明的火种代代相传。雁门关下,群雕无言,却将这份忠勇,永远刻进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