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龚滩古镇,绝壁上的建筑和乌江画廊描摹绝世画卷

  • 思明R
  • 2022-06-11
  •   
  • 在今世看来绝美的地方,在遥远的岁月之上,应该被称为“险”,要不龚滩古镇怎么会被世人誉为“绝壁上建筑艺术的奇葩”呢。


    抵达龚滩古镇的时候,旁边的乌江水静缓流深,不动声色,一如古镇民居,仿佛静默于尘世一隅,被世界遗忘但却散发着历史久远的沧桑韵味,这韵味绕梁千年不散、不息,对每一位来客无言地述说着一段曾经生存的艰辛和奔忙的过往。

    龚滩古镇位于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西部,与贵州省铜仁隔江相望,而在古镇的眼眉之下,便是乌江百里画廊,两侧峰峦清脆,山高水长,岸边的民居与江河共生共存相互守望,构成尘世间一幅美丽画卷。或许,在今世看来绝美的地方,在遥远的岁月之上,应该被称为“险”,要不龚滩古镇怎么会被世人誉为“绝壁上建筑艺术的奇葩”呢。

    古镇融山、水、建筑为一体,历史上完全因水陆的物资转换而发展,后因水运的衰落而失去繁荣。如今石板街、吊脚楼以及古朴的明清建筑群,构成了小镇独特的气质,石板老街被经年累月人们的足迹打磨的油亮,行走其间,声色具备。我国著名国画家吴冠中画笔下的《老街》就是以这里为原型创作而成,他在这里游历之后说,龚滩“是宋城、是唐街、是爷爷奶奶的家”。

    龚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国蜀汉时期,至今已历经约1800年光阴的荡涤。而在古代,这里是通向五溪、夜郎的咽喉和军事要地及重要口岸。明末清初,重庆、涪陵、自贡等地的商人纷纷云集此地,上运大宗食盐及日用百货,下行大量生漆、桐油、粮食,那时候,古镇上集中了10余家大盐号和百余家商号,这条横贯南北长约3公里的青石板街或许就是在这一时期形成。一个小镇竟有十几家大盐号,可见,这里中转的主要物资基本是盐,而彼时,运输盐基本靠人工背运。

    “当时背盐的工钱,背100斤到龙潭可以挣6块钱,背到秀山可以挣7块钱”。遇到一个老者,问起当年在这条盐道上背盐的情景,他说那时候他还小,他的父辈们带着全家人劳作谋生,每天要从毗邻的镇子龙潭和秀山往返大约100公里峭壁山路用布袋抗盐巴……真的难以想象,那时候人们负重跋涉山路这么远,有着怎样的信念和毅力!

    “最初的老盐道已经淹没江中,连同那些原始的老房子”,老人说,这些是二十年前复建的,按照原来的样貌从下面,迁移上来,“那时候修建水库,水位上涨,很多老房子都淹没江底了。不过这里很多材料都是老物件,石板、石碑以及砖瓦……”

    老人说那时候盐工来自周边的乡村,山路遥远,大家在这里干活、住宿,客栈休息一晚加两顿饭要2毛钱,“去领盐时要给夫头交1毛钱,不然背不到盐巴。”他说,“夫头就是类似现在的工头。那时候背盐的人特别多,客栈都住满了。人们穿的鞋都是草鞋,辛苦的很。”

    古镇小径旁边里的一块已斑驳裂开的官立石碑记载了当年盐工们的收入分配制度,这块碑名曰“永定成规”,仔细观察,隐约可见记载,该碑立于光绪年间,碑高155厘米,宽83厘米,碑文内容经过长期的风雨侵袭已无法完全辨认,从现存的能辨认的几个字中,我们可以获知,这里是川盐入黔的重要中转站,上下船搬运力价指定由何恒、郑昌信等人负责监督执行,每包盐上载船舱的运费为5文钱,从船上卸运并抬至盐仓则每包加6文,还规定所有脚夫须由盐号验保并登记造册,以防止管理混乱。

    老人说,你看现在家家户户门前都挂着灯笼是不是很好看?我说是的,很漂亮很古朴啊。

    他笑了,说当年这些灯可不是装饰好看的,是纯粹照明的,叫“盐灯”,“那时候家家户户都有男人出来做盐工和脚夫,这里山路艰险,每家门口和窗外都挂着灯,目的是为别人照亮夜路。”

    这是多么令人温暖的举动,在那些艰难讨生活的年月,有了灯就有了温暖,有了方向,也有了行走的力量。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片大地上的人们利用自己的双手早已过上了安宁幸福的日子,但仍旧保留着家家户户挂“盐灯”的传统。

    置身于凹凸不平的石板街,两边的民居建筑屋檐飞翘,商铺林立,这些商铺基本都是居民利用自家的房屋开设的饭馆或客栈,随便走进一家店铺,临窗便可欣赏乌江风光,江水悠长,武陵山随水绵延,层峦耸立如云。

    龚滩古镇长约3公里的石板街上有几座石拱小桥,印象最深的要数阿弥陀佛桥了,很好奇为什么会叫这个名字,经过探询才知道,在早年,盐工们背盐道路艰险,出门的时候途径这里,因为这是古镇下街向上走的第一座小桥,于是人们就在这里拜一拜,祈求平安顺利。阿弥陀佛桥弧形单拱,护栏上和石缝中长满了青苔,石桥的一侧还有一尊石质小佛像,面容平静,望着乌江,这座不算雄伟小石桥,在过往的年月里或许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心灵慰藉罢。

    当然,这里还有杨家桥、桥重桥等看起来很雅致的小石桥,其中杨家桥是以居民的姓来命名,据说清朝雍正十三年,也就是1735年,雍正皇帝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即废除西南各少数民族地区的土司制度,设立流官治理),从江西、江苏一带迁过来很多杨姓居民在这里居住,所以这座桥就以杨姓命名,叫做杨家桥。

    如果你有足够的时间,可以在这座小镇慢慢游荡,这的川主庙、夏家院子、西秦会馆等都有着一段久远的历史,隐藏着引人入胜的故事。甚至,你还可以在西秦会馆欣赏一场《梯玛古歌》的演出,场景再现了早年这里人们的生活、劳动、娱乐等情境,哭嫁、面具阳戏、上刀山、酉阳土家摆手舞等,精彩绝伦,令人耳目一新。

    夜幕降临的小镇格外安静,建筑屋檐下的灯笼与江水和山川的轮廓遥向呼应,美化了江河山野的视觉;而在清晨,推开窗子,视线里雾霭山岚,有带着草帽的打渔人驾一叶小舟,穿行于江水云雾,那情境,令人产生置身世外仙境的错觉。

    来到龚滩古镇,几乎所有人都会登上游船游历一番乌江画廊。画廊码头位于古镇南门入口处的江边,在客船行进的途中,可以看到岸边一片片古老的已经废弃的古镇民居,那依山层叠的破旧老屋,也曾承载过生活的喧嚣,庇护过生命的周全,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艰辛年月里的过往早已沉淀在这方山河记忆的深处,成为今天幸福花开的基石。

    客船披荆斩浪,江风浩荡,四野群山连绵,所有的时光终将封存于历史的卷册,唯留下这层峦、水泊、建筑和草木构成的画卷,留给后人一一翻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