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儋州千年古盐田日晒制盐的鼻祖,千年前是活命的元素,千年后是稀有的美学......
这里,无非是蛮荒一些,生态一些,无知一些,淳朴一些,
这里,无非是夏天长一些,春秋天短一些,
这里,无非是冬天不来,东坡先生来了......
“我本儋耳人,寄生西蜀州。忽然跨海去,譬如事远游”。
这里是曾被东坡先生称作故乡的海南省儋州,也是“中国诗词之乡”。
东坡先生诗云:
自江徂海,浩然无私。
岂弟君子,江海是仪。
既味我泉,亦哜我诗。
儋州不仅有流芳千载的东坡书院,还有大唐“端砚”遗韵千年的古盐田。
儋州千年古盐田有着12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最早采用日晒的制盐场,也是我国至今保留完好的原始民间制盐工序的古盐场,诗乡遇见千年古盐田该是怎样韵味。
有诗云:“古盐田里能长出什么?长不出花,长不出草,只能长出盐。”
古盐田里除了长出盐,还能长出什么?还能长出诗。
在这里不管是最富饶的城镇,还是最贫瘠的荒野,诗无处不在。
苏东坡就曾经用一桶海水,晒出了几粒盐。
古盐田里除了长出盐、长出诗
还能长出什么?还能长出诗人的脚印。
瞧,那一串模糊的脚印
分明竖着写道:“苏东坡到此一游”
即使在什么也长不出的荒岛
诗人也注定是第一个拓荒者。”
盐乃百味之首,是人类生存最重要的物质之一,地球上盐的储量最多的是海水。中国关于食盐制作最早的古籍记载,炎帝时期,宿沙氏借鉴生活在海边的古代先民,长期摸索和实践的经验创造了用海水煮制海盐的工艺,“煮海为盐”可以是有文字记录海盐制作的鼻祖。经过历代制盐人的努力,制盐技艺不断推陈出新。
唐朝末年,一群福建莆田盐工为了躲避战乱,举家来到蛮荒之地的海南,他们发现海边石头上凹积的海水被晒干后结晶成盐,于是盐工们根据海南岛高温烈日的特点,用经过太阳晒干的海滩泥沙浇上海水过滤,制成含高盐分的卤水,再将卤水倒在石槽内,经暴晒制作成盐巴。
就这样他们以日为火,以石为锅,改变了历代"煮海为盐"的方法,开创“日晒制盐”的先河,从此扎根于此开始了他们的新生活。
他们感谢上天让他们发现了这片大海,他们凭借勤劳的双手和过人的智慧,在海边开山劈石,建起了自己的家园和盐田。很快就生产出白如雪,细如棉,纯净天然,不带杂质,咸味纯正适中优质盐巴。由于这里的盐味鲜,并对多种疾病有疗效,清朝乾隆皇帝闻报后,御书“正德”赐给盐田人。村里的人都姓谭,他们的祖先叫谭正德,解放以前盐田村一直叫“正德村”,后来才叫杨浦古盐田,千年古盐田。
千年古盐田地处儋州市洋溥新英湾半岛上,占地750亩,三面环海,是一个平静悠闲的天然海湾。盐田没有门,不要票,多条小路可以进入田间,走进去第一眼看到的是海湾滩涂上散落着无数大大小小的石槽,似天女散花,像棋局迷人,感觉到了另一个星球。走近细看,这简直就是一方方奇型多姿的“端砚”,有的上面还雕凿着古朴的文字,一方方错落有序地分布在一垄垄的盐田周围,颇为壮观。
“端砚”是砚台中的名品,其品相“体重而轻,质刚而柔,摩之寂寞无纤响,按之若小儿肌肤,温软嫩而不滑,秀而多姿。握之既久,掌中水滋,盖笔阵图所谓浮津耀墨,无价之奇才者也。”而眼前的这些巨型“砚台”形体和质感都如同被粗放的端砚,每个“砚台”台面从四五十厘米到一米左右各异,高度大多在30到50多厘米不等,色泽青灰不暗沉,肌理均匀不杂乱,台面平整不坑凹,形态端正不松垮。
顺着田间小道绕着这些大“砚台”不禁好奇,再经询问,原来这些砚台都是由火山岩石开凿打磨而成的。千百年来盐工们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将火山石凿成浅浅的石槽,在四周留出凸形周边,把中间打磨平整,做成一个个形状各异的砚台晒盐,流传至今还有7300多个,这7300多个盐槽在碧海蓝天下,如星辰闪烁着岁月的光彩,穿行其间飘拂着一种古老智慧的味道。
千百年来盐工们一直守着这些“砚台”,追随太阳的身影“朝阳出去夕阳还”,年复一年地传承着古老的制盐技艺,在这片蛮荒的土地上,完美地保留了最原始日晒制盐的方法,产出的盐“白如晴云,吹之欲散;松如团絮,触之欲起;皎若白雪,细若丝绵”,盐田人称之为“老盐巴”,它不仅可直接作为烹饪调料,还能治“百病”,延年益寿。《本草纲目石部第十一卷食盐》里记载:“气味:甘、咸,寒,无毒。主治:解毒,凉血润燥,定痛止痒,吐一切时气风热、痰饮关格诸病。”简单说石盐具有解毒、咳嗽、凉血、润燥、止痒、涌吐等多种功效。
传说,苏东坡被贬海南儋州时曾来过盐田,有盐工看到他脚面溃烂,便回家拿了老盐化了盐水,掺以捣烂的狗仔花给诗人泡脚,这偏方立即见效,东坡先生的病脚大有好转。后来,苏东坡将此法交给黎人,让更多的人种狗仔花,治愈脚疾。再后来东坡先生离开海南后,留下了让人传唱的佳句——“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
物转星移,岁月变迁,唯一不变的是扎根在海滩上的盐田和守护这一片盐田的盐田人。听卖盐人讲,盐田村有个规矩“盐田不传外姓人”、“传男不传女,只租不卖”、“女种田,男晒盐”,盐田人秉承着“晒盐为生”的传统技艺,守望着盐田,一代一代过着“朝水夕钱”的日子。
盐田不远处就是著名的洋浦港,停泊着各国往来的货轮。盐村周围不远也是高楼林立,可盐田村仍有30多户盐工,他们不受外界繁华的诱惑,摈弃喧嚣,在这片盐田上沿袭着古老方式劳作,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繁重的劳作,微薄的收入,为了千年的传统,代代相传,苦苦坚守,他们以苦为乐,过着安逸悠闲的生活。
盐工们的生活非常艰苦,每年农历3到6月是晒盐季,凌晨三四点钟就要赶到田间,耙泥翻晒,过滤卤水,再将卤水放入石槽中曝晒,才可以得到亮晶晶的石盐,“朝水夕钱”意指晚上即可收盐。
其实,砚式盐槽晒盐是一种非常古老的制盐手法,所造之盐称“老盐”。这里的盐制成要经过“蓄海水”——“湮盐田”——“茅草过滤”——“石板晒”——“收盐”等几道工序。 我们来的不是时节没能亲眼看到盐工晒盐,只好听着睡在盐田里的盐槽在私语,他们和这里的盐工一样历经风雨沧桑,在岁月中成了历史的陈述者。
流走的是岁月,留下的是历史。岁月的脚步轻轻,历史的印迹重重。漫步盐田曲径,感受着盐工们的辛勤劳作,惊叹千年来历史的传承,见证了古代劳动人们的辛劳和聪明才智。
这里是认识中国古代制盐业的“活化石”,也为研究中国盐业发展史提供了较为珍贵的实物资料。目前保留至今的最古老的晒盐工艺,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经了沧桑,在岁月中变成了历史的陈迹。千百年来,古盐田7300多坚实的晒盐石砚,如深闺碧玉,静静地沉睡在洋浦新英湾的半岛上,在这一片天地里,吸收日月精华,随着潮起潮落,在时光的长廊中镌刻出一幅巧夺天工、无以伦比的画卷,永远地镶嵌在如诗如画的新英湾海滩上,一台台千姿百态的砚台承载了一段段朴实而厚重的记忆,沉淀了流传千年的文明。
站在田梗上,看着7300多个晒盐的石槽,感受着千年时光从这些盐槽上流淌过去,还有零零碎碎的盐泥池、蓄海水池、盐卤水池与之形成一幅绝美的风景。古朴的盐道上铭刻着千年遗韵,盐田里灰黑色的盐槽、翠绿的仙人掌和野菠萝、褐色的沙泥地,古老的盐铺,滩涂上沧桑的舢板船及不远处蔚蓝的大海,相映在这怡人的美景中,海风拂面唱着古老动听的歌谣。
千年古盐田,日晒制盐的鼻祖,千年前他是活命的元素,千年后他是稀有的美学。如今这里是艺术的殿堂,是画家的画布,摄影家的焦点,时光穿透黑与白的对弈,海水、盐卤浇灌出琼浆玉露,浇灌出历史的辉煌,历史的颠覆,奏出曼妙的旋律,谱写出美妙的诗篇,千年盐砚晒出岁月风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