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不曾来到这里,你或许无法领略这里百年积淀的文化底蕴、独具特色的欧陆风情和经久不衰的传奇故事。
和哈尔滨一个朋友聊天,说到我之前去过的中央大街,他随手发过来一个新闻连接,说这条大街目前正在进行升级改造。
哈尔滨中央大街,我去过两次,一次是冬天,一次是夏天。似乎来哈尔滨的人必到中央大街,如同到北京的人必去王府井,虽然在当地人眼中,这两个地方都不值一去,但是不去中央大街好像就没去过哈尔滨,若晚上不去王府井,貌似就没看过首都的夜色。
毫无疑问,中央大街是哈尔滨的地标,据说,这条依偎松花江而建的大街始于1898年,彼时,这条大街是泥泞的土道,周边是荒凉低洼的草甸,由于当时的哈尔滨大规模地修筑铁路和建设城市,关内及邻省的劳工大量涌入这里,运送铁路建材的的马车往来于此,于是形成一条宽阔大道。
一直到1924年5月,一个叫科姆特拉·肖克的俄国工程师来到这里,这条大街开始以现代化的面貌获得新生,他对这里进行了设计并进行监工,路面铺的花岗岩方石,长18厘米宽10厘米,形状大小如俄式的小面包,精精巧巧,密密实实,光光亮亮,这样的艺术性建造手法引得世界赞叹。
随着历史的推进与贸易往来,这里成为对外的埠口,邻邦人民也来此经商,其中最多的当然是俄人,各种铺子与商品满满的都是邻邦风味,建筑建设也随之充满了俄罗斯风情,但大街依旧尘土飞扬。
早年,这里的商铺基本都是由国外人经营,旅店、酒吧、舞厅药店、饭店等不计其数,其中经常在一些年代剧里出现的道里秋林公司、马迭尔饭店等等基本都能在这里找到原始影子,彼时,这些公司在整个远东地区颇有盛名。
时至今日,这里依旧是洋气十足,只不过商店的主人早已是变换。不过原来光滑的方块花岗石铺砌的路面依旧光鲜,与之对应的当然是各商家将自家门面贴金镶银,张灯结彩,一到晚上这里富丽堂皇,建筑与灯光,商铺名称与国外商品将这点缀成仿佛是异域小镇。
中央大街全长1450米,在中间位置有一五层高的小楼,屋顶呈圆弧穹顶,巴洛克建筑风格,这样别致的建筑常常引人瞩目,百年前这里原是一家洋行,如今已是哈尔滨市一类保护建筑。像这样的建筑这里不在少数,看到一组数据说,这条大街散落着欧式及仿欧式建筑71栋,它们的建筑风格各异,基本汇集世界各色著名建筑艺术的精华,而这些建筑文化历史的精深久远和筑艺术的博大多姿,世所罕见。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哈尔滨将这条大街确定为保护建筑街路,1997年6月1日对外开放,这里的,鳞次栉比欧式建筑和异域风情引的世人纷纷前来探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