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浮水的漓江,层峦朵朵如盆景,每时每刻都散发着艺术范儿

  • 放猪江湖
  • 2021-09-23
  •   
  • 一个游客喜欢的旅游地,一定不仅仅是因为自然风景,更多是因为风景背后的文化气息,两者相互作用,构成了巨大的永久的生命力和吸引力。


     提起桂林,似乎必说漓江,“桂林山水甲天下”更多就是指的这里,不可否认,漓江的山水美得犹如盆景一般生长在大地上,散发着艺术气息。

    漓江在桂林的阳朔,那天我抵达的时候天气正好,万里晴空,从兴平码头乘坐游船朔流而上,两侧线条样起伏的山峦和曲曲折折的浅滩与江水勾勒出这里优雅美丽的图景。

    有史料记载,漓江在古代被称为麗水,“麗”和“离”在古文字中相通,或许漓江名字的来历就是这个因素吧。不过史料中还说,“麗”与“鹿”有关,有专家学者发掘和考证,漓江周围在古代有众多野鹿在这里生存繁衍,而鹿是古人的精神图腾,巧合的是中华民族的图腾——龙的角就是鹿角,于是有专家推定,漓江蕴育着的鹿图腾文化可称之为中华文化源点之一。

    话题有点过于宏大,不过难得到此一游,浅浅地了解下这里的过往或许更能为旅途增加有趣的记忆。

    江水不疾不徐,客船的机动轰鸣掩盖了破浪前行的声响,江风清冽,湛蓝的天空下,山川草木都温柔如这片大地上的少女,每一朵山峦都那么温润,那么赏心悦目,与北方山川的伟岸粗狂截然不同。

    船行中,不时看到有渔民撑着竹筏在江上打渔,他们头戴斗笠,肩膀上间或还有两只鱼鹰,这遥远的江湖般的质感引得众多游客争相趴在窗口拍照。

    据说,漓江属于珠江水系,发源地在桂林北面兴安县境内的猫儿山,离此地约88公里。

    历史上,漓江对华夏文明的发展以及经济文化等发挥过重大作用,尤其是秦始皇时期,人们在兴安县开凿了人工第一运河“灵渠”之后,漓江就承担起了沟通岭南与中原重担,这条江水流经桂林、阳朔、平东至梧州汇入西江,全长437公里,如今世人口中的漓江就是指这段江水。

    百里漓江,百里画廊,果真名不虚传。历代文人墨客来到这里不是作诗就是作画,似乎,这里的奇峰林立、碧波萦回的山水能激发那些潜藏于心的灵感。

    唐代大诗人韩愈来到这里后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一句“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韩老爷子巧妙的夸张,引人遐想的精譬描写高度概括出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他把蜿蜒的漓江比作青色罗带,拔地挺立,奇特苍翠的山峰比作晶莹的碧玉簪。如果从碧玉簪、青罗带联想开去,桂林山水岂不犹如飘飘欲仙的女神了?如今这句诗也成为千古脍炙人口的佳句。

    著名画家李可染、徐悲鸿、吴冠中等大师早年来到这里后,被这里的自然风光深深折服。李可染从1959年开始画“漓江”,一直到1989年,人们说他的画作从漓江之形,到漓江之神,最后是漓江之韵都完美呈现了出来。不过我等俗人似乎也看不到大师神作,品评自然也不够资格。

    徐悲鸿早年因躲避战乱来到这里后,直呼漓江“真乃人间仙镜也!”他《南游杂感》里说,“世间有一桃源,其甲天下山水,桂林之阳朔乎!江水盈盈之,照人如镜,萦回缭绕,平流细泻,有同吐丝。山光荡漾,明媚如画……”字里行间透着对这里的赞美。

    似乎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都会刹那间爱上这片奇异的山水,早年,那些浪迹天涯的行客,他们会将诗词歌赋或画作刻于山崖,如今给后世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存,据说,沿江山谷的石壁上有很多诗赋和佛像,它们遍布在石壁或岩洞,数量之巨在我国长江以南首屈一指,有专家统计,至今已达2000余件,是全国六大石刻基地之一,其中“桂海碑林”、“西山摩崖石刻”等最为有名。

    我常常想,一个游客喜欢的旅游地,一定不仅仅是因为自然风景,更多是因为风景背后的文化气息,两者相互作用,构成了巨大的永久的生命力和吸引力。

    青山浮水,渔翁闲钓,翩翩碧水倒影山川,也倒影这尘世间的来客。客船行至一处拐弯处,忽然很多人聚集在船头,他们手拿一张20元纸币,在比对眼前的景致,原来,纸币上的风景图案取自这里,人们对着纸币惊喜地喊叫:快看,就是这里!

    作为举世公认的世界一流风景旅游胜地,漓江江水澄澈,明净若镜,沿岸的青竹丛,碧翠如滴,水里的山比岸上的山更为清晰,而且因为水的流动,山也仿佛流动起来,山的姿态,也随着船的位置不同而不断变化。

    漓江景色之奇还在山光水色之变化,在清晨,在中午,在黄昏,各有其姿,变化万千。尤其是在春雨迷蒙的早晨,江面向浮动一层轻纱般的白蒙蒙的雨丝,这时的山水就更具有一种朦胧之美。只是,那枚传说中的“象鼻山”我没看到,或许不在我途径的这段流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