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关隘,闯关东必经之地,万里长城与大海在此交汇

  • 放猪江湖
  • 2021-01-18
  •   
  • 历史的繁复与宽广,命运的交错与迷茫,彼时的一切都随着时光和时代湮灭在大海的涛声里,如今的关隘,已成为来客的景致,成为史书档案的一页。


         雪舞银蛇,冰封千里,刺骨的寒冷里溅起浪花堆积如盐,山海关老龙头雄姿挺拔伫立在冰冻的大海的边缘,作为长城的一部分,这里的每一粒尘埃都于这里的每一缕空气相存千年,也见证过兵荒马乱年月每一个途径这里闯关东人的宿命。

         这里是秦皇岛,号称“天下第一关隘”雄关的山海关,冷艳挺拔,历史与过往在时光的长河中流淌着清晰的脉络,沉淀着明晰的酸楚和隐痛。这里也是关外和关内中原大地的分界,从明清到民国,中原人开始为了生存闯关东,彼时,孱弱的中国黄河下游连年遭灾,百姓逃荒谋生,途径山海关闯入东北大地。

          那是清朝末年,罕见的水灾在山东大地连年泛滥,晚清年间的社会动荡和苛捐杂税,让走投无路的人们不得不举家前往地域辽阔、人烟稀少的关东地区,这里似乎界定着生存与死亡,也记录着关内中原人民的自我救赎之路。

         历史的繁复与宽广,命运的交错与迷茫,彼时的一切都随着时光和时代湮灭在大海的涛声里,如今的关隘,已成为来客的景致,成为史书档案的一页。

         山海关北依燕山,南临渤海,是华北通往东北的咽喉,为兵家必争之地,史料记载,关隘建于明洪武十四年,也就是公元1381年,明代开国元勋、大将军徐达在这里设关屯兵建筑了山海雄关,并修缮链接了这一带的长城,修筑山海关时,他亲自监工,每修好一段城墙,他就选强壮的弓弩手引弓对墙体发箭,以箭不入墙算质量合格。

         “上下两千年,纵横十万里”,长城的作用和地位自不必说,它从遥远的西部戈壁一路飞腾而来,穿越河川大漠,骄傲地把头在此伸进滔滔渤海之中,形成龙头入海之势,搅海翻浪,戏水浴日,这便是山海关长城入海部分老龙头,也是万里长城中唯一的一段海中长城,被后人认为是迄今为止保存最完整的长城军事防御体系。

         山海关城距秦皇岛市区15公里,早在1979年,便成为全国首批对游人开放的四大景区之一,周围的长城建筑主次分明,布局合理,目前这里还存有箭楼、靖边楼、牧营楼、临闾楼、瑞莲阁公园、瓮城、一关广场以及1350延长米的明代平原长城等景观,被专家认为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千古奇观”。

         冬季的山海关一片萧条,北国的冷风刀割般划过关外大地,冰封了大海,冻裂了土木,只剩下如练长城,似锁雄关。

        “天下第一关箭楼”是山海关标志性建筑之一,又称“镇东楼”,是山海关城的东门,形式城高台宽,与靖边楼、临闾楼、牧营楼、威远堂在长城之上一字摆开,形成五虎镇东之势,充分展现了山海关这座古代军事要塞“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雄伟气势。

         在箭楼之上,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天下第一关”巨匾,楼内外一共三块匾,一楼内悬挂的为原匾,相传为明朝成化八年,也就是公元1472年明代进士肖显所书,倘若在冬季意外的其他时节登上老龙头的澄海楼,俯身下望能看到“入海石城”吞吐海浪,激起飞涛如雪,只是可惜我到的时候是冬季,没有看到巨浪奔涌,气吞海岳,但看到了冰冻三尺的大海和冷峻城墙,以及静寂不觉的澄海楼。

         澄海楼高14.5米,面宽15.68米,进深12米。楼分二层,砖木结构,歇山重檐瓦顶。每层楼门上有楹联——“长城连海水连天,人上飞楼百尺巅”,和一块匾额:“雄襟万里”,另一层还有楹联“日光用华从太始,天容海色本澄清”和匾额“元气混茫”,据说是乾隆御笔亲题。澄海楼两侧的墙壁上还镶着多块石碑,上面镌刻着几位帝王和众多文人学士登楼时所吟诵的诗词。

         当然,这些文化遗迹或许被明清时期的清风明月目睹见证,也照耀过众多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的脸庞。

         据说这里入海的长城之所以叫老龙头,是因为历史上有多位帝王驾临于此,仅清代就有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五位皇帝12次登楼观海,无论哪条“龙”,他们都想在这里抬抬头。然而,光阴彪悍无情,这里的建筑、尘埃或许早已被流淌的时光侵蚀得了无影踪。

         有史料显示,山海关在明清时期有过多次维修,解放后又多次修缮。清朝入主中原后,山海关一带长城失去了军事防御作用,但仍然是东北和华北的交通要冲,也是清朝皇帝到沈阳祭祖的必经之路,彼时还有众多文人雅士来此登楼揽胜。

        “长城万里跨龙头,纵目凭高更上楼。”老龙头——这座长城精华建筑,与万里大海一起引领着今时的人们走进历史长河,感受沧桑巨变。

         今天的山海关、老龙头以旖旎的渤海风光,独特的园林景色,伟奇的长城,特殊的历史,向人们展示了其独特的文物价值、考古价值和旅游价值,除了众多可追溯的历史人文外,这里还有众多传说,其中一个说这里的箭楼里藏有一柄青龙偃月刀。

         说起青龙偃月刀,大家肯定会想起三国演义里的关羽关云长,真实史书记载说关羽使用的武器并非是青龙偃月刀,因为偃月刀作为一种兵器的形式,最早出现于唐朝,普遍应用于宋朝。也就是说,在东汉末年的时候,尚无偃月刀这种兵器,因此,三国演义中关羽的青龙偃月刀属于作者罗贯中的杜撰。

         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传说呢?有资料显示,山海关箭楼里的这把青龙偃月刀是明代时期为了考核乡试之中的人才而特别设立的,彼时关羽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成为人们口中的“武圣”,主考官将之取为考试素材……看来楼里的青龙偃月刀或许也是不存在的一种传说。

         无论传说多少或真假,都无法掩藏和渗透这里刻入史书的人文,历经岁月洗礼,举世闻名的“天下第一关”依旧凝重而迷人,在这寒风凛冽的关口,置身于苍茫的时光长河中,以历史的名义去审视历史,你发现古人修筑的座座关隘,构建的是安全防御,凝固的是大地历史,同样,长城凝结的是先人智慧,铸就的是人文沧桑。